English

“董氏镀铁”成功的奥秘

2000-03-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言荣 大连日报记者 李 琴 我有话说

在大连,人们谈论起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总免不了提及大连海事大学的“董氏镀铁”集团。这是一个以个人发明技术为支撑的股份制企业。集团所属的紧密层三家企业人员只不过五六十人,但以技术收入计算,他们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大的船机曲轴等主要零件修复企业。据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应用董氏无刻蚀镀铁工艺修复每件价值几十万元至上百万元的船舶主、辅机和铁路内燃机车曲轴1500多件,每件价值万元的进口汽车、工程机械轴达4万余件,为国家节约资金4亿元。公司人均年创利税超过15万元,向学校上交利润1300多万元。

以个人姓氏命名的企业

无刻蚀镀铁是一种机件再生修复技术,应用电化学活化和金属离子电沉积等方法,使钢铁表面获得微晶结构和高强度钢化层。曾几何时,这在国际镀铁领域被视为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如今,应用无刻蚀镀铁技术,一根根磨损超差的曲轴、直轴,经董氏父子研究的魔水般的镀铁液“浸泡”,自己可以“长肉”,再经磨削加工,其使用寿命可与新件相媲美,且费用仅是买新轴的20%—30%。

父亲董玉华为此奋斗了20多个春秋。

七十年代初,在辽宁海城县任拖拉机修配厂厂长的董玉华看到大批拖拉机因曲轴磨损,不能修复而影响农业生产时,决心探索一种修复方法。只有高中文化的他经过上千次试验,与在鞍山市镀铁厂任厂长的长子董文祥一道成功地完成了辽宁省科委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无刻蚀镀铁新工艺,并应用于修复进口汽车、工程机械曲轴、直轴等重要零部件。随后,董玉华被调入大连海事大学,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4年,董玉华的次子董文仲在海城三中毕业,尽管成绩优秀,但他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来到大连,随父学艺,参与应用无刻蚀镀铁工艺修复船机曲轴的研究,四年后,他和哥哥董文祥、三弟董文胜一起完成一项新技术——“无刻蚀镀铁液”的研究,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权。

专家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先进的轴类、缸套类修复技术。它的诞生,使我国在国际镀铁技术领域跻身前列,这项成果荣获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无刻蚀镀铁液在中国首届国际专利技术及新设备展览会上获金奖。国家科委将该项技术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欧洲共同体设在瑞士的高科技展厅为其免费设展。

无刻蚀镀铁技术日臻成熟,开始从实验室进入生产领域。大连海事大学校领导决定以董氏命名,组建镀铁公司,董文仲出任总经理。海事大学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全部交给董氏父子,企业与学校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市场是高技术发展的源动力

全新的机制和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董氏父子给公司确立了这样的经营思想:要敢担风险,敢闯市场。缩短时间,实施高科技成果的无障碍转化。

学校领导和金融部门给予他们以大力支持,集资200万元,购置东北最大的5.5米曲轴磨床;新建厂房,增加两条大型镀铁生产线。航运部门要求修复的船机曲轴在排队等候,就连俄罗斯船队的船机曲轴也远道送来。“董氏镀铁”的生意红红火火,董氏父子步步为营,刚刚在航运界立足,目光又转向机件修复的更大市场——铁路。

铁路机车曲轴从没有过修复的历史。但他们看到:我国现有7000台内燃机车,每年有大量机车曲轴要报废,这是一种巨大资源浪费。他们最先与郑州铁路局合作,开始应用董氏镀铁工艺修复铁路机车曲轴的试验,1993年,他们修复了38根6种不同机型的机车曲轴,其中包括从美国进口的ND5型大马力内燃机车曲轴,经过30万公里的试验运行,检验结果表明,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它的成功一方面将大大缓解机车曲轴短缺的状况,另一方面大大降低铁路机车维修成本。

1994年底,铁道部在大连主持召开“董氏镀铁机车曲轴修复技术认证会”得出结论:董氏镀铁技术在镀层结合强度、镀层厚度、耐磨性等方面,与目前国内外修复曲轴的各种涂与镀工艺相比,确属国际领先。铁道部确定大连海事大学董氏镀铁(集团)公司为全国铁路机车曲轴修复定点单位。这是继中国船舶检验的最权威机构———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工厂认可证书之后,董氏镀铁(集团)公司获得的又一殊荣。这在中国是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获得航运和铁路两方认可的机件修复企业。

用户的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董氏镀铁(集团)公司又投入200万元,实施第二期扩建工程,生产能力又扩大了一倍。1995年8月,该公司与上海外轮修理厂联姻,在浦东投资400万元,创办了上海海迅镀铁有限公司。在深圳蛇口,他们与香港合资成立的海荣公司,除了在东南亚航运界立足之外,又成为陆上柴油发电机机件的主修企业。

经辽宁省科委、省计委、省财政厅批准,董氏镀铁(集团)公司又挂了“辽宁省镀铁工程技术中心”的牌匾,成为辽宁省挂牌的7大工程技术中心之一,董氏镀铁集团形成了科研与产业为一体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使董氏镀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维修的部件由一般拓展到船舶、机车的关键件。现有资产增值3千多万元。

技术股份该不该给

董氏镀铁技术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用户纷至沓来,产业越做越大。董氏父子也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许多荣誉:董玉华成为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次子董文仲被授予全国交通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国十大优秀发明企业家、大连市优秀企业家称号。三子董文胜被评为“岗位成才———蛇口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和大连市自学成才标兵。

企业经营多年,效益越来越好,可实现集团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必须明晰。大连海事大学领导认为:不能因为董氏父子主动提出不拿任何技术股份的高姿态,而取代应落实的党的科技政策,应该让持有专利的科技人员既出“知本”,又出“资本”。

1998年,学校聘请专家对资产重新评估,按当时国家政策规定,“董氏无刻蚀技术”股份占投资的20%。校党委会立即批准兑现。

这20%的技术股份既让董氏父子看到无形资产的价值,更感到自己对企业应负的责任:个人利益已同国家利益紧紧捆在了一起,既然利益共享,风险就要共担。他们给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摆脱家族式经营,使企业真正步入科学化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轨道,按规范企业运作。

1999年,整个集团依据国际标准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这一年,集团的大连、上海、深圳三家企业全部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一年,他们的生产成本下降了18%。

1999年,他们主动向学校申请,将企业的所有事业编制人员工资从学校剥离,以效益提报酬,自负盈亏,企业打破了事业编制、企业编制和临时工的界限,既减轻了学校负担,又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公司的凝聚力更加增强。一批新生力量进入企业。

这一年,以辽宁省镀铁工程中心主任董文仲为第一发明人的“一种无刻蚀镀铁合金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由辽宁省科委立项的船舶缸套的无刻蚀镀铁研究已进入中试阶段,即将正式投产。这标志着他们在这一技术领域仍然保持着技术的先进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